學海新聞 新聞詳情

《浙江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(試行)》出(chū)台

【2023年07月19日】

制定學校課程實施方案

健全課程建設與實施機制

提升教師課程實施能力

2025學年

在(zài)全省中小學全面推進

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施工作

……

近日

省教育廳印發

《浙江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(試行)》

????????????

一(yī / yì /yí)起來(lái)看全文↓↓↓(重點已标藍)

      爲(wéi / wèi)落實國(guó)家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(hé / huò)課程标準,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,高質量實施浙江省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工作,根據《教育部關于(yú)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(hé / huò)課程标準(2022年版)的(de)通知》(教材〔2022〕2号)要(yào / yāo)求,制定本實施辦法。

一(yī / yì /yí)、指導思想

      以(yǐ)習近平新時(shí)代中國(guó)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(wéi / wèi)指導,深入貫徹落實黨的(de)二十大(dà)精神,全面貫徹黨的(de)教育方針,落實立德樹人(rén)根本任務。遵循教育規律和(hé / huò)學生身心發展規律,準确理解和(hé / huò)把握國(guó)家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(hé / huò)課程标準的(de)内涵要(yào / yāo)義,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深化課程改革,努力培養有理想、有本領、有擔當的(de)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(de)社會主義建設者和(hé / huò)接班人(rén)。

二、總體目标

      通過本輪課程實施,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(shí)代中國(guó)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,堅持德育爲(wéi / wèi)先、提升智育水平、加強體育美育、落實勞動教育,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轉變育人(rén)方式,積極構建凸顯素養導向、滿足個(gè)性發展需求、具有浙江特色的(de)義務教育課程實施體系。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加強學校課程建設,推進教學改革,深化教育評價,增強辦學活力,培育形成一(yī / yì /yí)批義務教育課程實施典型區域和(hé / huò)典型學校,爲(wéi / wèi)新時(shí)代中國(guó)特色義務教育課程實施提供典型樣本。

三、主要(yào / yāo)任務

(一(yī / yì /yí))優化課程建設

1.統籌設置課程

      浙江省義務教育課程九年一(yī / yì /yí)貫設置,按照“六三學制”安排,包括國(guó)家課程、地(dì / de)方課程、校本課程三類,其中以(yǐ)國(guó)家課程爲(wéi / wèi)主體,地(dì / de)方課程和(hé / huò)校本課程爲(wéi / wèi)拓展補充。各地(dì / de)各校要(yào / yāo)統籌規劃三類課程的(de)實施,嚴格落實國(guó)家課程,優化完善地(dì / de)方課程,規範開發校本課程。要(yào / yāo)面向全體學生,打好共同基礎,關注地(dì / de)區、學校和(hé / huò)學生差異,适當增加課程選擇性,提高課程适宜性。具體課程設置、比例及科目設置要(yào / yāo)求詳見附件。

2.分類規範實施

      國(guó)家課程由國(guó)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統一(yī / yì /yí)組織開發、設置。所有學生必須按規定修習。地(dì / de)方課程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籌規劃設置,省、設區市兩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開發,分設通用地(dì / de)方課程、專題地(dì / de)方課程兩類,以(yǐ)省情市情教育爲(wéi / wèi)主,促進學生認識家鄉,涵養家國(guó)情懷,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。地(dì / de)方課程原則上(shàng)在(zài)部分年級開設。校本課程由學校組織開發開設,供學生自主選擇,原則上(shàng)不(bù)編寫教材。學校要(yào / yāo)繼承浙江省拓展性課程建設的(de)先進理念和(hé / huò)辦法,在(zài)原有課程改革成果基礎上(shàng),健全課程開發、審議、選課、實施、評價制度,加強校本課程精品化建設,以(yǐ)多種課程形态服務學生個(gè)性化學習需求。

3.注重學段銜接

      加強幼兒園、小學、初中、高中各學段之(zhī)間的(de)課程銜接,準确把握學生心理狀态和(hé / huò)認知水平,合理安排各學段内容,體現不(bù)同學段目标要(yào / yāo)求的(de)層次性,提高學生學習适應能力。注重幼小銜接,堅持零起點教學,将一(yī / yì /yí)年級第一(yī / yì /yí)學期設置爲(wéi / wèi)入學适應期。科學落實小初、初高銜接,把握課程深度和(hé / huò)廣度的(de)變化,爲(wéi / wèi)學生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學習做好準備,可根據需要(yào / yāo)開發開設必要(yào / yāo)的(de)銜接課程。

4.科學制定方案

      學校須依據本辦法,分析學校的(de)辦學條件和(hé / huò)教育資源,着眼學生發展目标,制定學校課程實施方案。方案應嚴格落實國(guó)家、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(yào / yāo)求,合理安排各學科課程,系統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(de)課程體系。統籌協調課程實施,提升課程實施水平。學校可根據實施需要(yào / yāo)靈活安排課時(shí),繼續探索長短課、大(dà)小課、跨年級、多學期等課時(shí)安排方式。學校課程實施方案須報縣(市、區)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并公示,作爲(wéi / wèi)對學校開展教育督導的(de)重要(yào / yāo)依據。學校要(yào / yāo)充分利用校内外資源,統籌安排課内外學習和(hé / huò)校内外學習。有效利用課後服務時(shí)間,創造條件開展體育鍛煉、藝術活動、科學探究、班團隊活動、勞動與社會實踐等,發展學生個(gè)性特長,提升課後服務課程化、系統化水平。

(二)推進教學改革

5.堅持素養導向

      加強學科課程标準的(de)教學研究,圍繞“爲(wéi / wèi)什麽教”和(hé / huò)“爲(wéi / wèi)誰教”關鍵問題,深刻理解課程育人(rén)價值,嚴格按照課程标準要(yào / yāo)求組織開展教學,落實浙江省各學科教學基本要(yào / yāo)求,發揮學科育人(rén)優勢,把立德樹人(rén)的(de)根本任務落實到(dào)課程、教學和(hé / huò)評價等環節。

6.強化學科實踐

      轉變育人(rén)方式,推進體現學科本質的(de)實踐學習,引導學生參與學科探究活動,經曆問題解決的(de)全過程,體會學科思想方法。加強知識學習與學生經驗、現實生活的(de)聯系,注重教育教學與生産勞動、社會實踐的(de)結合,充分發揮實踐的(de)獨特育人(rén)功能,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、解決真實問題的(de)能力,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(hé / huò)創新意識。

7.推進綜合學習

      加強學科内知識整合,整體理解并把握學科的(de)學習目标、基本結構和(hé / huò)思維方式。根據學科特點,科學探索大(dà)單元教學,積極開展主題化、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,培養學生的(de)實踐探究能力。加強學科之(zhī)間的(de)聯系和(hé / huò)整合,各門課程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的(de)課時(shí)原則上(shàng)不(bù)少于(yú)10%,學校統籌設計安排跨學科主題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。

8.落實因材施教

      變革教學組織形式,精準分析學情,堅持教學相長,探索啓發式、互動式、探究式等多種教學實施形式,重視差異化教學和(hé / huò)個(gè)别化指導,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(hé / huò)能力。加強信息技術在(zài)教學中的(de)應用,探索線上(shàng)線下結合的(de)新型教學模式,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深度融合,創設學生爲(wéi / wèi)中心的(de)跨時(shí)空、多資源、開放性的(de)學習環境,爲(wéi / wèi)每一(yī / yì /yí)位學生提供适宜的(de)學習機會與方法。

9.加強教學管理

      完善學校教學管理規範,嚴格執行教學計劃。加強集體備課,紮實開展校本教研,強化教學調研制度,深入研究課程教學實際問題。深化選課走班制度,加強學生自主發展指導。統籌實施作業管理,加強作業設計研究,合理控制作業總量,強化作業批改與反饋,利用大(dà)數據分析提升作業的(de)針對性和(hé / huò)有效性

(三)深化評價改革

10.更新評價觀念

      樹立科學的(de)教育質量觀和(hé / huò)學校發展觀,堅持把立德樹人(rén)成效作爲(wéi / wèi)根本标準,優化學校教育質量評價,堅決克服重智育輕德育、重分數輕素養等片面辦學行爲(wéi / wèi),切實破除“唯分數”“唯升學”傾向。注重對學生正确價值觀、必備品格和(hé / huò)關鍵能力的(de)考查,推進小學生綜合評價改革,探索小學學科分項等級評價,完善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及其運用,倡導評價促進學習的(de)理念,提高學生自我評價、自我反思的(de)能力。重視培養教師教育評價能力,嚴格遵守評價的(de)倫理規範,在(zài)評價内容、評價方式和(hé / huò)評價結果呈現及運用上(shàng)尊重學生人(rén)格,保護學生自尊心,形成科學安全的(de)評價文化和(hé / huò)良好的(de)教育生态。

11.創新評價方式方法

      研究推進體現表現性評價理念的(de)學習過程評價。堅持發展性評價原則,注重對學習過程的(de)觀察、記錄與分析,倡導基于(yú)證據的(de)評價,關注學生真實發生的(de)進步,積極探索增值評價。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,推廣動手操作、作品展示、口頭報告、項目任務等多種方式的(de)實踐測評。倡導評價主體多元化,探索協商式評價,重視評價雙方對話交流與形成評價标準中的(de)學習意義。利用人(rén)工智能、大(dà)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評價工具,積極探索教育評價數字化改革。

12.改進考試評價

      強化考試評價與課程标準、教學的(de)一(yī / yì /yí)緻性,促進“教—學—評”有機銜接,發揮考試診斷、改進教學的(de)功能,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。加強考試命題研究與評估,嚴格依據義務教育課程标準命題,注重試題的(de)綜合性、應用性、開放性和(hé / huò)探究性,提高教師命題水平。持續推進中考改革。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,大(dà)幅壓減考試次數,合理控制考試難度,淡化橫向比較。

(四)加強工作保障

13.加強隊伍建設

      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(yào / yāo)會同編制、人(rén)力資源部門,配齊配足義務教育各學科專任教師,加強對教育行政、教研、師訓、技術、督導、評估等部門人(rén)員和(hé / huò)中小學校長、教師的(de)課程實施專題培訓,采取多元化培訓平台、多渠道(dào)優質課程、多種類研訓方式,分層分類分主題組織培訓。

14.強化專業支持

      充分發揮教研、科研部門的(de)指導作用,提高教研活動的(de)針對性、專業性和(hé / huò)均衡性,豐富教研方式方法。充分利用高等學校、科研院所、學術團體等機構的(de)專業力量,協同開展課程改革研究,着力解決課程實施的(de)重點、難點問題,爲(wéi / wèi)課程改革發展提供指導。

15.落實經費保障

      各地(dì / de)要(yào / yāo)根據課程結構的(de)調整及要(yào / yāo)求的(de)變化,适時(shí)提高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标準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(yào / yāo)統籌使用好教育經費,支持義務教育課程改革,滿足教師培訓、課程實施、教學研究、用房建設、設備配置等需要(yào / yāo),并向農村地(dì / de)區、薄弱地(dì / de)區傾斜。

四、實施要(yào / yāo)求

(一(yī / yì /yí))明晰職責分工

      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(yào / yāo)高度重視,切實加強新課程實施工作的(de)組織領導和(hé / huò)統籌管理。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統籌規劃課程實施,指導督促各地(dì / de)落實相關要(yào / yāo)求,對各地(dì / de)課程實施情況進行監測和(hé / huò)督導。設區市、縣(市、區)級教育行政部門要(yào / yāo)明确課程實施落實意見,充分整合教育資源,推進不(bù)同區域、不(bù)同類型學校的(de)課程實施,強化工作指導和(hé / huò)過程管理,及時(shí)解決學校課程實施過程中的(de)問題。學校是(shì)課程實施的(de)責任主體,要(yào / yāo)制定學校課程實施方案,健全課程建設與實施機制,提升教師課程實施能力,确保課程實施有序進行。

(二)推進典型引領

      本辦法印發後,由各縣(市、區)教育局申報、設區市教育局推薦報送,經省級評審後确定若幹所省級義務教育課程實施典型學校,進行重點培育。2024學年,省級典型學校落實課程方案并完善各項制度,鼓勵有意願有基礎的(de)學校先行開展課程改革,探索區域推進課程實施的(de)經驗。2025學年,總結省級典型學校的(de)經驗,在(zài)全省中小學全面推進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施工作。

(三)強化督導宣傳

      要(yào / yāo)将學校課程實施情況納入“學校發展性督導評價”指标,并作爲(wéi / wèi)責任督學日常督查重要(yào / yāo)内容。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課程監測工作,各設區市、縣(市、區)教育行政部門加強課程實施過程的(de)督查指導。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(rén)機制,通過多種途徑做好政策宣傳解讀工作,及時(shí)總結、宣傳和(hé / huò)推廣課程實施先進經驗,營造義務教育課程持續健康發展的(de)良好氛圍。


浙江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及比例

(2023年版)

說(shuō)明:

1.課時(shí)安排要(yào / yāo)求

      周課時(shí)數按标準課時(shí),即小學每課時(shí)按40分鍾計算,初中每課時(shí)按45分鍾計算。在(zài)保證周總時(shí)長不(bù)變的(de)情況下,學校可自主确定各科目周課時(shí)數,自主确定每節課的(de)具體時(shí)長,學校機動時(shí)間可用于(yú)集中安排勞動周、科技文體活動等。

2.科目開設要(yào / yāo)求

      小學階段開設英語,起始年級爲(wéi / wèi)三年級;有條件的(de)地(dì / de)區和(hé / huò)學校可在(zài)一(yī / yì /yí)至二年級開設,以(yǐ)聽說(shuō)爲(wéi / wèi)主。初中階段開設外語,可在(zài)英語、日語、俄語等語種中任選一(yī / yì /yí)種。

      科學在(zài)一(yī / yì /yí)至九年級開設,初中科學需統籌科學和(hé / huò)地(dì / de)理中自然地(dì / de)理學習内容,要(yào / yāo)重視開展實驗教學,開齊開好課程标準規定的(de)實驗内容。
      書法在(zài)三至六年級語文中開設,每周安排1課時(shí)。
      信息科技(原信息技術)在(zài)三至八年級獨立開設,有條件的(de)地(dì / de)區和(hé / huò)學校統籌課時(shí)後,在(zài)九年級亦可開設。
      初中階段開設曆史與社會,起始年級爲(wéi / wèi)七年級,需統籌曆史與地(dì / de)理中人(rén)文地(dì / de)理學習内容。
      體育與健康在(zài)一(yī / yì /yí)至九年級開設,每天至少統一(yī / yì /yí)安排30分鍾的(de)大(dà)課間體育活動,每個(gè)課間活動時(shí)間應安排學生走出(chū)教室适量活動和(hé / huò)放松,保證學生每天校園體育活動不(bù)少于(yú)1小時(shí)。因天氣等原因不(bù)宜開展室外教學活動的(de)情況,須組織開展室内鍛煉。
      藝術在(zài)一(yī / yì /yí)至九年級開設,其中一(yī / yì /yí)至二年級包括唱遊·音樂、造型·美術;三至七年級以(yǐ)音樂、美術爲(wéi / wèi)主,融入舞蹈、戲劇(含戲曲)、影視(含數字媒體藝術)相關内容;八至九年級包括音樂、舞蹈、戲劇(含戲曲)、美術、影視(含數字媒體藝術)等,學生在(zài)音樂、舞蹈、戲劇(含戲曲)中至少選擇一(yī / yì /yí)項學習,在(zài)美術、影視(含數字媒體藝術)中至少選擇一(yī / yì /yí)項學習。
      勞動、綜合實踐活動、班團隊活動、地(dì / de)方課程和(hé / huò)校本課程(含拓展性課程)課時(shí)可統籌使用,可分散安排,也(yě)可集中安排。其中,勞動在(zài)一(yī / yì /yí)至九年級開設,除勞動實踐周外,平均每周不(bù)少于(yú)1課時(shí),側重以(yǐ)體力勞動爲(wéi / wèi)主的(de)日常生活勞動、生産勞動和(hé / huò)服務性勞動。綜合實踐活動在(zài)一(yī / yì /yí)至九年級開設,平均每周不(bù)少于(yú)1課時(shí),側重跨學科研究性學習、社會實踐。班團隊活動在(zài)一(yī / yì /yí)至九年級開展,原則上(shàng)平均每周不(bù)少于(yú)1課時(shí),内容由學校安排。

3.專題教育要(yào / yāo)求

      國(guó)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(de)專題教育、讀本等根據國(guó)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的(de)具體政策執行。
     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、革命傳統教育、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(含生命教育、青春期性健康教育、心理健康教育、預防艾滋病教育、毒品預防教育、安全應急教育等)、生态文明教育(含垃圾分類、環境保護、節約資源等)、國(guó)防教育、國(guó)家安全教育、廉潔教育、人(rén)口教育、法治教育等專題教育已融合到(dào)國(guó)家課程、地(dì / de)方課程等相關課程教材中,以(yǐ)滲透爲(wéi / wèi)主,原則上(shàng)不(bù)獨立設課。

      轉載來(lái)源 | 浙江省教育廳官微“教育之(zhī)江”